在古代国人的生活习惯中,茶和米,同一起,成为平常百姓家中一早开门七件事:柴米油盐酱醋茶。茶几乎是家庭的必需,早午晚随时冲饮,家中的橱柜里,多多少少都能见到几只茶具。在街道、店家铺头,功夫茶的茶铺茶摊更是招待客人、友人聚会的最佳选择。
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,这套传承数百年的功夫茶道具不断换代升级,炭火红泥炉可能已经是遥感电磁炉,茶盘可能已经是木雕艺术品,但不变的依旧是那高冲低俯的姿势,依然是那份滚烫的热诚与真挚。
选茶、选水、活火,煮沸水冲洗好茶具,盖瓯冲泡,“高冲低斟、刮沫淋盖、关公巡城、韩信点兵”;客来待茶茶要新,首冲茶汤为洗茶要倾倒掉,人要热情茶要烫,喝茶要趁热,浅茶满酒,通常摆三个茶杯,品茶忌未请先动手,主人食尾杯茶……
所以,功夫茶里的“人情世故”也要从这里说起。
功夫茶源于福建,盛行于闽南、广东潮汕和台湾省乃至东南亚一带,逐渐由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闽式、潮式和台式三大流派。在以漳州为代表的闽南地区,功夫茶习俗几乎贯穿于闽南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,功夫茶里的智慧也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哲学。
展开剩余58%取舍间的通透
在茶叶的制作时,需经历采青、晒青、揉捻等多道工序,舍弃枝叶、稍加等待,才能得到一杯好茶。到了冲泡功夫茶时,“洗茶”需倒掉第一泡茶水,看似浪费,实则为了唤醒茶叶、去除杂质,让后续的茶汤更醇厚。人生需要 “洗茶” 的智慧,学会舍弃短期的利益,舍弃一些不必要的执念,才能收获更长远的价值。正如《道德经》里所言:“将欲取之,必固予之”。想要取走什么,必先给予什么,取和舍都是相对的,一味地索取,不会走得长远。
人际相处的道理
功夫茶讲究 “客来敬茶”,从主人“亲自冲泡”到“先客后主”,高冲低斟,避免溅出失礼,处处体现对他人的尊重。“礼”是人际的润滑剂,“和”是关系的底色。无论喝茶双方是什么人,在茶桌之上,无论身份高低,共饮一壶茶便平等相待,人与人的相处也需放下偏见,坦诚相待。功夫茶的“回甘”也恰如人际交往,在平淡的交往中收获持久的温暖,是《论语》里所言的“君子之交淡如水,久而敬之”。
阴阳平衡的智慧
这就不得不说到喝茶的茶器。茶壶壁有微孔,既透气又锁香,能吸附茶味,却从不固守一种香气。今天泡乌龙,明天泡普洱,皆能随茶而变。这像极了处世中的“弹性”——灵活变通:既能坚守本心,又能包容差异,不固执己见,也不随波逐流。盖碗的“盖、碗、托”三位一体:盖为天,碗为人,托为地,暗含 “天地人”之道。冲泡时需一手扶盖、一手托底,轻重相协才能平稳。这隐喻着人处世的“平衡”之道:既要有自我立场的坚定(“盖”),也要有对世界众生的体谅(“托”),缺一不可。
脚踏实地的修行
功夫茶的流程极讲究,烫壶、温杯、置茶、高冲、低斟、刮沫、淋盖…… 十余道工序缺一不可,且每一步都需精准把控,水温高一分则苦涩,注水急一分则失香。这恰如人生“没有捷径可走”。所谓“功夫”,既是时间的沉淀,也是耐心的积累,把小事做精,把大事做成。人需要在每一步的稳扎稳打中,在日复一日的踏实行动中,让能力与心性逐渐成熟。
发布于:上海市蚂蚁配资-炒股怎么加杠杆-股票资配公司-股票交易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