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1666字 阅读3分钟
声明: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,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,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,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,意在科普健康知识,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。
王阿姨今年54岁,退休后开始注重养生。听说每天吃坚果对心脑血管有好处,她便在超市买了一大堆核桃、腰果、夏威夷果,每天当零食吃个不停。
但几个月后,她的体检报告却让她大吃一惊——血脂飙升,总胆固醇达到6.8mmol/L,甘油三酯也超标。医生一看她的饮食习惯,第一句话就是:“坚果吃多了吧?”
坚果不是健康食品吗?怎么反而会引起高血脂?
这事儿得从头说起。
吃坚果,真的对心血管有益吗?
答案是肯定的。早在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》就有研究指出,每天适量摄入坚果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,甚至能减少总死亡率。
坚果富含不饱和脂肪酸、膳食纤维、维生素E和多种矿物质,这些成分对控制胆固醇、抗氧化、抗炎症都有好处。
但这有个前提:吃对种类、吃对量。
如果吃错了坚果,就像王阿姨一样,不但养生没养好,还可能把血脂“养”高了。
这3种坚果,最好一口都别吃
1. 蜜饯坚果:糖衣炮弹
很多人喜欢吃那种裹了糖的坚果,比如蜂蜜腰果、焦糖核桃、蜜汁巴旦木,香甜可口,一不小心就停不下来。
但你知道吗?这些坚果每100克的糖分含量可能高达20克以上,不仅容易让血糖升高,还会刺激肝脏合成更多甘油三酯,直接推高血脂。
而且市面上不少蜜饯坚果使用果葡糖浆等廉价代糖,这些成分被证实容易增加脂肪肝、胰岛素抵抗的风险。
医生建议:蜜饯类坚果,不吃为好。
2. 炸制坚果:油脂炸弹
很多人吃坚果,图的就是“香”,殊不知这份香味,可能来自高温油炸和大量调味料。
比如油炸花生米、炸腰果、辣味夏威夷果,在加工过程中不仅破坏了坚果本身的营养结构,还让坚果吸附了大量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酸。
一份100克的炸制坚果,脂肪含量可能超过60克,热量直接爆表!
长期食用这种坚果,相当于每天给血管“灌油”,血脂不高才怪。
3. 混合坚果零食:陷阱组合
超市里流行一种“每日坚果包”,标榜“科学搭配”,但你仔细看配料表,会发现里面混了葡萄干、蔓越莓干、果仁糖球等高糖高热量食材。
表面上看是“健康零食”,实际是“热量炸弹”。
一小包30克的混合坚果,热量可能就超过200千卡,相当于三碗米饭的一半热量,还不包括其中的糖分和添加剂。
权威数据显示,我国18岁以上人群中,高血脂患病率已超过40%,而“健康零食”不当摄入,正是背后的一大诱因。
正确吃坚果,记住这3个关键点
很多人一听坚果可能升血脂,就完全不敢吃了,其实没有必要。
只要吃得对,坚果依然是健康饮食的一部分。
关键一:每天一小把,别当饭吃
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(2022)》推荐:每天坚果摄入量为10克到15克,大约是一小把,或者一个迷你密封袋的量。
超过这个量,脂肪和热量摄入就容易超标,特别是对中老年人来说,控制摄入量比种类更重要。
关键二:选原味、无添加为主
最好的坚果,是那种无盐、无糖、无油、无添加剂的原味坚果。
比如:原味核桃、原味杏仁、原味开心果,这些坚果富含植物性不饱和脂肪酸,对心脑血管有益,还含有丰富的镁和钾,有助于降压、抗氧化。
切记:不是所有坚果都适合“开袋即食”。选购前看清配料表,只有一种成分的才是“干净”的坚果。
关键三:特殊人群要慎吃
对某些人群来说,即便是原味坚果也要慎重食用。
高脂血症患者:建议在医生指导下控制摄入量,避免摄入过多脂肪。
胆囊炎、胰腺炎患者:过多脂肪会刺激胆汁分泌,加重病情。
肾功能不全人群:坚果含钾较高,可能加重肾脏负担。
如果你是这类人群,不建议盲目“补坚果”,营养不均衡反而更危险。
血脂高了,真的是吃油吃出来的吗?
很多人以为血脂高就是吃油吃出来的,其实还有一个关键影响因素是“糖”。
过量的糖分会在体内转化为甘油三酯,尤其是果糖、甜饮料、加工食品里的隐藏糖,比油更容易让血脂飙升。
所以,想控制血脂,除了控制坚果摄入,还要警惕高糖食物的陷阱。
参考文献:
[1] 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(2022)》.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,中国营养学会.
[2]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. 《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》.
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!有你在,我们会更好!
蚂蚁配资-炒股怎么加杠杆-股票资配公司-股票交易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